五月丁香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貴州農經網

首頁?>?新詳細信息

貴州農經網

當前位置:首頁 > 農業技術 > 種植技術 > 其他

小麥條銹病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其他|時間:2023年10月26日 信息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責任編輯:文劍 點擊量:

  小麥條銹病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影響產量最嚴重的大區流行性氣傳病害,大流行年可造成產量損失40%以上,甚至絕收。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種植結構改變,條銹病流行頻率上升,危害損失加重,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為推進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治理,切實控制病害流行,減輕危害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定義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跨區域流行的重大病害,受條銹菌越夏、越冬條件和菌源關系的影響,小麥條銹病各個流行區之間相互依從,關系密切。推進小麥條銹病的可持續治理,必須實施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策略,才能從整體上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所謂“跨區域”,就是“跨區域聯防聯控”,即將全國小麥條銹病的宏觀治理放在一個層面,通盤考慮、聯防聯控,通過加強越夏易變區的防控,降低發病菌源基數,減少向冬繁區和關鍵越冬區傳播菌源的壓力,推遲和減輕冬繁區和關鍵越冬區的發病時間、發病程度,進而減少向春季流行區傳播菌源數量,最終達到減輕全國病害流行的目的。所謂“全周期”,就是“全過程周期管理”,即著眼小麥條銹病全年大區發生流行規律,從全國病害流行的每一個周期開始至該周期結束,關注小麥播前、從種到收,以及收獲后,實施全過程病害管控,在病害流行的各個關鍵環節,采取針對性強的對策措施,尤其是加強以往病害流行管理相對薄弱的越夏階段、有性階段的防控,提高病害整體治理水平。所謂“綠色防控”,就是“減藥控害、綠色高效”,即以鏟除越夏區自生麥苗、合理布局抗病品種、加強秋播藥劑拌種等預防控制措施為基礎,在病害流行前期薄弱環節,將發病基數控制在較低水平,減輕越夏區向冬繁區和越冬區、冬繁區和越冬區向春季流行區等下游發生區傳播菌源的壓力,后期以精準測報為依托,實施科學用藥、精準防控和統防統治,提高病害大區聯合防治效果,不斷提升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治理水平。

  二、防控策略與目標

  (一)防控策略。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針,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治理、綜合防治”的策略,以綠色防控為基礎,以全周期管理為重點,以跨區域聯防聯控為保障,集成構建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建立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治理機制,統籌規劃,全面推進。

 ?。ǘ┓揽啬繕?。到2030年,全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頻率和強度顯著降低,一般年份發生面積控制在3000萬畝以下,發生區平均為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條銹病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率60%以上,實現減量控害、節本增效、穩糧增收的可持續治理目標。

  三、關鍵技術

 ?。ㄒ唬┚珳时O測和預報技術。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孢子捕捉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建立條銹病自動化監測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網絡,對條銹菌菌源量和田間發病程度進行實時監測。開發應用早期診斷和預測技術,及時發布預報,指導開展防治工作。

 ?。ǘl銹菌毒性變異監控技術。小檗作為重要的條銹菌轉主寄主,是條銹菌發生有性繁殖、產生變異的重要場所,冬孢子是條銹菌從小麥轉到小檗的主要形態。通過在西北關鍵越夏區和越冬區遮蓋小麥秸稈堆垛、春夏季鏟除小麥田周邊小檗或對染病小檗噴施農藥等措施阻斷條銹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條銹菌變異機率,減緩或阻止新的毒性小種產生,從而減輕對抗病品種的壓力,延長抗病品種使用年限。

  (三)早期菌源控制技術。病菌數量在傳播流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整越夏區種植結構,提高秋播藥劑拌種比例,鏟除或耕翻降低自生麥苗數量,減少向外傳播的初始菌源量。越冬區和冬繁區,通過加強早期診斷和監測,及時發現和控制傳入菌源,開展秋冬季和早春“帶藥偵查”,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并開展重點區域藥劑防控,減少當地發病面積,降低外傳菌源數量。

 ?。ㄋ模┛共∑贩N合理布局技術。在條銹病各流行區,根據不同流行區生態特點和條銹病流行傳播路線,合理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品種,在不同區域進行布局。其中,越冬區和冬繁區重點選擇種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種;春季流行區可以選擇種植成株抗病品種。從而建立生物屏障,阻遏病菌跨區傳播。

  (五)應急防控技術。根據小麥條銹病大區流行特點,對條銹病流行快、發生為害重的區域,采取應急防控,開展統防統治。在小麥穗期結合“一噴三防”措施應用,選用針對性的殺菌劑、殺蟲劑和葉面肥等,對條銹病和其他病蟲害進行全面防控,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麥生產安全。

  四、分區治理技術

  我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區劃可分為越夏易變區、冬季繁殖區、關鍵越冬區和春季流行區,其在病害流行中作用和防控要點各有側重。

  (一)越夏區。主要包括西北、西南地區的甘肅東南部、隴中、寧夏南部、川西北和青海海東,以及云、貴等高海拔冬麥區,是小麥條銹病菌菌源基地和變異的關鍵區,其治理的核心是:壓低菌源、防止變異和阻遏菌源向外傳播。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1.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利用生物多樣性技術,在西北、西南越夏關鍵區實施結構調整,種植油菜、豆類、薯類、中藥材、蔬菜、青稞等,既提高經濟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越夏區小麥種植面積,降低菌源基數。

  2.阻遏條銹菌有性變異。在西北關鍵越夏區,小麥田周邊小檗生長比較密集的區域,通過采取遮蓋小麥秸稈堆垛、鏟除小麥田周邊小檗或對染病小檗噴施農藥等措施阻斷條銹病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條銹菌變異機率,減緩條銹菌新的毒性小種產生速度,延長抗病品種使用年限。

  3.鏟除夏秋季自生麥苗。在夏秋季7—9月,對關鍵越夏區小麥田及周邊自生麥苗采取深翻深耕、機械鏟除或除草劑殺滅等技術,減少條銹菌寄主,減輕當地秋苗發病,減少越夏區秋冬季菌源,降低外傳菌源數量。

  4.優化抗病性品種布局。充分利用品種抗性,推廣種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種。加強抗病品種布局規劃,采取多抗源品種布局,并注意選擇與其他麥區遺傳背景差異大的小麥品種,減緩病菌變異。

  5.推廣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在關鍵越夏區,實施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全覆蓋,杜絕白籽下種。應用具內吸傳導性的高效低毒殺菌劑,進行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

  6.推行適期晚播。根據當年氣候特點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廣適期晚播,降低秋苗感染率,減少早期菌源,控制發病面積和程度,有效減少外傳菌源量。

  7.實施秋苗期防治。加強條銹病發生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及早發現,及時開展越夏區秋苗防治,壓低菌源基數,減少外傳菌源數量。加強病情信息共享,指導冬繁區防控。

  8.實施后期病害統防統治。春季小麥返青后,根據田間病情發生情況,當病情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及時采用化學藥劑開展統防統治,控制病害流行危害。

  (二)冬繁區與關鍵越冬區。冬繁區主要包括西南盆地、云貴低山河谷、豫鄂漢水流域等麥區;關鍵越冬區主要包括西北、華北麥區的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等,以陜西關中西部灌區、渭北旱源麥區為重點。這兩個區域是當地和黃淮廣大冬麥區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地,也是降低大面積流行強度的關鍵治理區域。其治理的核心是:壓低菌源基數、防止菌源外傳,控制后期流行。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1.合理利用抗病品種。加強多抗源品種布局,增加品種抗病遺傳多樣性,防止抗病基因單一化。種植與越夏區和春季流行區不同抗源的品種,條件允許時盡量種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種。在冬繁區推廣小麥與大麥、蠶豆、蔬菜、玉米、馬鈴薯等其他作物的間作或套作,增加物種多樣性。

  2.加強秋播藥劑拌種。對于苗期不抗病的品種,結合防治小麥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選擇戊唑醇、吡蟲啉和蕓苔素內酯高效內吸傳導性殺菌劑或小麥種子處理種衣劑,達到包衣或拌種全覆蓋。同時,根據當年氣候條件,適期晚播避開或縮短病菌侵染時段,推遲秋季發病時間,降低冬繁菌源基數。

  3.秋苗監測及防治。加強田間病情調查,掌握病害發生動態,發現病情時,及時選擇高效低毒的三唑類等殺菌劑,開展“帶藥偵察,打點保面”防治,減輕對當地秋苗為害,壓低春前菌源基數。

  4.春季應急防控。早春依據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盡早進行防控,做到“防早、防小、防了”。做好重點區域應急防控和病源阻截,以壓減后期病害流行和外傳菌源;在小麥中后期,田間條銹病病情達到防治指標時,全面開展普防。

 ?。ㄈ┐杭玖餍袇^。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以及河套春麥區等大部麥區,是小麥條銹病春季防控的重點。其治理的核心是:早發現、早防治,嚴防病害大面積流行。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1.推廣抗病品種。在兼顧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基礎上,盡可能種植成株期抗病性強的品種,同時推廣種植周麥22、周麥28、鄭麥379、鄭麥1860、鄭麥7698、鄭麥366、西農511、偉隆169、鄭麥101、鄭麥136等與越夏區、關鍵越冬區和冬繁區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種。

  2.加強早期監測。采用早期診斷、實時監測等先進監測手段,充分發揮信息共享機制的作用,及時掌握跨區域越夏、越冬和冬繁區病情動態,加強本區監測,早發現、早預警。

  3.開展科學防治。在黃淮海南部靠近條銹菌冬繁區麥區,苗期采取“帶藥偵察,打點保面”等措施,控制條銹病早發病田,防止病害大面積迅速擴散蔓延。小麥生長中后期當病情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及時開展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控,防止小麥條銹病大面積流行。

  五、推廣機制

 ?。ㄒ唬┘訌娊M織領導。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將小麥條銹病的防控工作納入鄉鎮以上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指標。強化行政推動,壓實屬地責任,確保防控資金,制定防控方案,落實關鍵措施,提升保障能力。

 ?。ǘ┨嵘O控能力。充分利用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善小麥條銹病監測防控體系,在重點發生區建立小麥條銹病田間系統監測點和區域應急防控分中心,提高病情測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為實施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治理提供技術保障。

 ?。ㄈ└愫眉夹g示范。在病害常發重發區分區域建立條銹病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示范基地。開展當地主栽品種抗病性的監測與評價,制定當地品種引進與淘汰以及種植布局規劃;開展條銹病防治新藥劑、新技術試驗,集成推廣條銹病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形成適合當地防控技術方案,指導所在區域防控工作。

 ?。ㄋ模娀麄髋嘤?。加強對小麥條銹病防控意義、防治意識、防控理念和防控技術等方面宣傳力度,樹立防病保糧安民意識。加大對基層植保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戶的培訓,廣泛宣傳采用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的先進性。在小麥條銹病防治的關鍵季節,組織廣大植保農技人員、鄉村植保員等深入一線,開展防治技術指導,提高技術到位率。

  (五)加強技術協作。完善農科教協作機制,研究明確小麥條銹病可持續防控關鍵技術、關鍵區域、關鍵環節。結合實際,細化技術措施,明確主推技術,強化技術落地,提高防控效果;推進區域聯防和統防統治,達到控制源頭區、保護主產區、降低損失率的目的,不斷提高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治理技術水平。

  一審:文劍

  二審:付芳婧

  三審:羅曦

分享到:

文章評論

我有話說

已有 0 條評論

其他評論

0 1
跳轉至

農網頭條

【農網介紹】 【版權聲明】

主辦:貴州省人民政府

承辦:貴州省氣象局????支持單位:貴州省科技廳

版權所有:貴州省氣象災害防御中心

貴公網安備 52011502000181號 黔ICP備 16005811

聯系電話:(0851)85507983;96888????聯系郵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