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走進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鄉棉花村紫薯產業基地,村“兩委”干部正與村民一起挖紫薯、裝車。
“一畝地產紫薯4000斤以上,大約能幫農戶增收5000元至6000元,今年紫薯經營性收入預估在60萬元左右?!泵藁ù妩h支部書記王堂亮盤算了一下收入。
“這還得感謝幾年來一批批幫扶工作隊幫著我們賺、帶領我們干,現在村里主打紫薯產業,銷量、品質都大幅提升,群眾收入也逐年增加。”王堂亮直言。
王堂亮感謝的是近年來,中央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省州縣等各級幫扶工作隊。
棉花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寨,早些年,因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匱乏,制約了村里產業發展。對此,幫扶工作隊因地制宜,選定了耐旱的紫薯產業,并于2022年開始試種紫薯,鼓勵213戶村民種植了150畝。同時,積極協調爭取幫扶資金,探索黨員帶頭補種苗、補肥料、補耕地費和農戶以土地參與、勞動力參與的“三補兩參與”模式,引導農戶通過勞動力、流轉土地參與紫薯產業發展。
然而,紫薯產業雖然發展起來了,收益卻不盡如人意。2023年,全村紫薯產業純收入26萬元,扣除收購村民種植紫薯費用后,村集體收入僅2萬元?!霸偃サ簟a兩參與’費用,我們一年白干了。”王堂亮說。
首試受挫。幫扶工作隊通過調研后調整發展思路:抓產量、抓品質、抓銷量,擴大效能、補齊短板。
針對紫薯產業“缺銷路、缺技術、缺帶動”問題,幫扶工作隊商議出一條新路子:改變以往傳統種植和銷售模式,依靠科技、品牌、龍頭企業、區域四個帶動,實現科技賦能增產量、品牌賦能增價值、企業帶動增銷路。
幫扶工作隊主動適應市場,分別與中國農科院蔬菜和花卉研究所等相關科研院所在紫薯育苗端和銷售端建立合作,在補全產業發展鏈條的同時,形成統一育苗、統一栽種、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產業發展模式,確保農民安心種、企業放心收。
為提升產品附加值。幫扶工作隊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幫扶資源,在產品多樣性上爭取外部合作,同時深化村企合作模式,對紫薯進行深加工,開發紫薯干、紫薯面條、紫薯奶茶和營養餐等延伸產品,擴大市場覆蓋面。
要富口袋,先富腦袋。在幫扶工作隊的協調下,中國農科院蔬菜和花卉研究所等相關科研院所專家多次到臺江縣就紫薯產業發展進行交流座談,積極邀請國家甘薯團隊的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進行專門的技術指導和品種培育,并鼓勵村“兩委”班子及種植大戶到杭州、徐州等地學習紫薯產業技術。
有專業團隊指導和技術支撐,規?;l展也就有了底氣。
按照“聯農帶農、抱團發展”思路,棉花村村“兩委”依托“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帶領村民進一步擴大紫薯產業發展規模。如今,全村紫薯種植面積已發展到了560余畝。
產業規模上來了,銷售渠道也逐漸打開。該村通過電商直播、紫薯基地認購、與企業達成產銷訂單合作等方式,讓紫薯不但銷得了還銷得好。
“現在,我們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與阿聯酋迪拜以及東西部協作有關企業合作,已達成20萬斤銷售協議。明年我們計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王堂亮信心滿滿。
從“點上出彩”到“面上開花”。僅紫薯產業,各級幫扶工作隊以棉花村為“龍頭”,帶動鄰近6個鄉鎮15個村共同發展,產業規模1000余畝,預計產量達400萬斤以上,形成村村抱團、合力營銷的發展格局,推動“臺江高山紫薯”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年4月,“臺江高山紫薯”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收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成為貴州省首個獲得此榮譽的紫薯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納入《農耕農品記憶搜索名錄》……
在各級幫扶工作隊的合力幫扶下,“一個紫薯帶富一方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ㄍㄓ崋T 楊麗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一審:羅忠顯
二審:付芳婧
三審:申謀
文章評論
其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