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貴州農經網

首頁?>?新詳細信息

貴州農經網

當前位置:首頁 > 看資訊 > 三農政策 > 農業政策

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貴州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農業政策|時間:2023年12月12日 信息來源:貴州省人民政府網 責任編輯:令狐昌平 點擊量:

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貴州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黔府發〔2023〕1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縣(市、區、特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氣象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導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加快氣象現代化強省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國中上水平,核心業務技術取得明顯進步,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氣象預報精細到1公里,城鎮晴雨和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3%、87%,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分別達到120分鐘、45分鐘,氣象災害監測率提升到90%,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年均GDP占比控制在0.5%以內。

  到2035年,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氣象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服務保障綜合效益大幅提升。

  二、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一)建設立體綜合精密氣象監測網。實施山地氣象精密監測系統工程,統籌氣象及各行業氣象監測設施布局,建成陸空天一體化立體綜合精密氣象監測示范網。強化應急觀測能力建設,提高各類氣象技術裝備計量檢定水平。鼓勵和規范社會氣象觀測活動。2023年新建645套自動氣象站和18套雨量站、升級改造和新建22部天氣雷達、新建2套北斗探空系統和2套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2024年和2025年新建100套自動氣象站和32套雨量站、2000套微型智能氣象站、21套雷電觀測系統、1套北斗探空觀測系統、74套北斗水汽觀測站和5套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升級改造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逐步形成精密氣象監測能力,實現地面氣象站覆蓋各鄉鎮、重點區域、重點村寨,天氣雷達覆蓋各市州和重點縣域,高空氣象觀測覆蓋各市州。(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構建精準氣象預報體系。實施復雜山地精準氣象預報能力提升工程,構建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建立多用戶協同、智能高效的氣象綜合預報預測分析平臺。2023年建設貴州區域數值預報模式、1公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新一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系統、貴州氣候監測預測業務平臺,2024年和2025年完善提升。逐步形成精準預報能力,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年景。(責任單位:省氣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實施智慧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構建自動感知、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新業態。加強氣象服務普惠應用,推進氣象服務融入生產生活、流通和消費環節。2023年啟動智慧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5G消息支撐系統建設,2024年和2025年完善,逐步實現基于場景、位置、影響的氣象服務。(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將氣象信息設施作為政務信息化和大數據戰略的重要基礎設施,實施氣象算力提升工程,提高精準氣象預報和氣象高價值數據智算處理能力,建設配套的氣象信息化設施。制定氣象數據產權保護政策,健全跨部門、跨地區氣象相關數據匯交和使用監管制度,推進氣象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2023年開展峰值算速達每秒2000萬億次浮點運算(2000TFlops)以上的氣象算力建設,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建立氣象數據專區,2024年和2025年完善定型。不斷推進氣象信息基礎設施和氣象大數據云平臺迭代更新,提高氣象信息共享和應用服務水平。(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大數據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加強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將氣象臺站納入各級公共基礎設施整體布局規劃建設,實施氣象臺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2023年完成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業務平臺、環境改造和配套建設,完成11個臺站業務設備保障能力和18個臺站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建設。2024年和2025年完成9個臺站整體建設,繼續完成19個臺站業務設備保障能力和22個臺站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建設。逐步提升氣象臺站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實現氣象臺站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綠色安全。(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

  (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影響我省的主要天氣系統和災害性天氣演變機理、氣候變化規律等基礎研究。強化數值預報應用、雷達衛星數據同化、智能網格預報、多場景氣象風險預警、先進氣象裝備等關鍵技術攻關。開展云貴準靜止鋒、暴雨等大氣科學試驗。(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科技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建設區域性開放合作示范平臺。打造山地氣象科技創新高地,實施氣象科技力量倍增計劃,深化部省協作、強化省際交流、促進局校合作,凝聚高層次人才,圍繞山地氣象科學問題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加強氣象科技創新條件平臺和設施建設,分類推進山地特色氣象全國研究中心建設,推進國家冰雹防控工程技術中心和山地氣象博士后工作站申建,完善省山地氣候與資源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建立健全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將氣象科技創新納入各級科技創新工作總體布局,將氣象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納入省科技計劃予以支持,推動氣象重點領域研發項目、人才和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氣象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完善“揭榜掛帥”制度。健全氣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完善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創新激勵機制。(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納入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實施專項人才計劃。深化完善中國氣象局結對培養和東西部協作援助機制,加強氣象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形成氣象領軍人才、省管專家和青年氣象科技人才梯隊,組建一批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加強氣象教育培訓能力建設,推動基層一線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鼓勵省內高校設置氣象類專業,加強氣象跨學科人才培養。建立鼓勵創新創造、與崗位職責和業績貢獻相匹配的氣象人才評價和分配激勵機制。(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一)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發展全災種氣象服務技術,建立基于影響預報的氣象風險預警業務,多部門聯合構建分災種、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進一步完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機制,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提供數據支撐。建設氣象預警信息全媒體融合發布“一張網”,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2023年建設氣象風險預警業務系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靶向發布業務,2024年和2025年持續優化完善。逐步形成高時效精細化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秒級精準靶向預警信息發布能力。(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應急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廣播電視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將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融入基層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實施村寨(社區)氣象防災減災達標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和防御重點單位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綜合風險區劃。根據氣象災害影響,修訂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機制,推動各行業和社會公眾主動開展防災避災行動。2023年建設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氣象服務信息支撐系統,2024年和2025年持續優化完善。開展常態化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應急廳、省科技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推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高效發展。健全人工影響天氣聯動和安全監管機制,構建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優化地面增雨防雹作業站點布局,開展新型作業裝備改造升級,開展無人機增雨作業。建設“中國天眼”冰雹防御體系和人影外場試驗基地。2023年建設13部人工影響天氣專用雷達和1套方艙式移動作業指揮平臺,完成147套高炮自動化改造。2024年建設3部人工影響天氣專用雷達。持續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不斷提高主動減災增效水平。(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加強防雷減災工作。將防雷減災安全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安全監管考核,建設防雷安全監管平臺,建立防雷安全監管部門行業協調機制。推動生產經營單位落實防雷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雷電災害防范物防、技防、人防能力建設。做好雷電易發區域及其防范等級的劃分,加強雷電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雷電災害調查鑒定。(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應急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編制涉及安全的強制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目錄,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在各類開發區推行由政府統一組織開展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評審結果區域內項目全部共享使用。(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一)加強水資源安全氣象保障。把氣象設施納入大水網一體規劃同步建設,推進氣象服務融入水源建設和水利設施運行環節。發展氣象與水文耦合數值預報技術,建設水文氣象業務體系。加強常態化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做好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氣象保障服務。2023年建設盤江、烏江和“兩江一河”(清水江、都柳江、?陽河)流域氣象服務中心,建設雨情水情氣象服務平臺,2024年和2025年繼續深化建設,開展全省水庫水電站降水實時監測和來水預報業務。不斷提升氣象為水服務能力,發展云水資源開發新技術,為水資源安全和水旱災害防御做好保障。(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氣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加強能源保供氣象服務。發展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建設運行和調配儲運等各環節氣象服務技術,分門別類建設專業化能源氣象業務平臺,開展風電、光伏發電、火電、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精細化氣象服務。增強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和能源保供氣象保障能力,做好能源安全生產氣象保障。(責任單位:省能源局、貴州電網公司、省氣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加強交通運輸氣象服務。將氣象設施納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范圍,同步建設,推進氣象服務融入智慧交通體系。完善交通氣象業務體系,提升惡劣天氣交通安全處置和運營管控氣象服務能力。面向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和“黔貨出山”,推進氣象物流產業合作,開展從倉儲到多式聯運全程跟蹤氣象要素定制化專業服務。2023年啟動氣象與智慧交通工作,2024年和2025年升級完善智慧交通氣象服務平臺。不斷提升交通氣象業務能力,提供分災種、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民航貴州監管局、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貴陽鐵路辦事處,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實施旅游產業氣象賦能行動。推動氣象與旅游深度融合,為康養度假、文化體驗、山地體育、鄉村休閑等旅游新業態提供氣象服務支撐。打造“中國天然氧吧”“氣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品牌。2023年啟動建設智慧旅游氣象服務系統,2024年和2025年優化完善,豐富3A級以上旅游景區個性化旅游氣象產品。不斷提升旅游氣象服務水平,助力旅游產業化提質增效。(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六、加強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一)強化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把氣象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立農業與氣象服務聯動機制,推進氣象服務融入糧食生產、消費和流通環節。構建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分環節的糧食生產氣象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氣象風險預警、病蟲害防治和糧油制種等氣象服務水平。強化高分遙感等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做好苗情長勢、產量預報、土壤墑情等精細化監測服務。2023年建設土壤墑情苗情氣象觀測系統,開展針對糧食生產的專題氣象服務。2024年和2025年繼續補充完善,開展農業氣象風險預警業務。不斷提升糧食生產全過程精細化氣象服務能力,為我省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煙草專賣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實施山地特色農業氣象賦能行動。聚焦特色優勢產業聚集區和重點產業園區,開展農業產業精細化氣候區劃工作,建立特色農業產業氣象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創建茶葉、烤煙、辣椒和精品水果特色農業氣象中心,開展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和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機制,強化農業天氣指數保險服務。2023年建設省市縣一體化特色農業智慧氣象服務系統,2024年和2025年豐富內容完善功能。持續提升現代山地特色農業氣象業務能力,助力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煙草專賣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拓寬氣象預警信息鄉村傳播覆蓋面,筑牢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圍繞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積極創建氣候宜居美麗鄉村。加強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氣象服務,持續提升農村氣象服務均等化水平,助力脫貧地區農民增收。(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鄉村振興局、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氣象支撐

  (一)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候承載力監測評估,建立氣候安全早期預警業務,開展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動態跟蹤研究。2023年建設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貴州分中心和雷公山溫室氣體本底監測基地,提升銅仁梵凈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氣候變化監測能力。2024年和2025年建設溫室氣體及碳匯監測評估系統并優化完善。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做好氣象服務保障。(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推動氣候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助力形成貴州獨有的經濟產業,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氣候走廊、氣候康養示范區。開展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高精度評估,建立風能太陽能監測預報業務。持續開展生態氣候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2023年建設風光資源和風光功率預報預測系統,2024年和2025年提高風光功率預測精度。不斷提高立體氣候資源精細調查和精細區劃能力,推動立體氣候資源向綠色產業轉化。(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能源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實施生態氣象保障工程,建設生態氣象監測網絡和生態質量氣象評估體系。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能力,根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管控要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開展重要生態系統、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地生態氣象服務。加強生態系統重大工程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氣象評估服務。2023年啟動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評估能力和生態監測計量實驗室建設,建立衛星遙感火險監測服務平臺,2024年和2025年繼續擴展完善功能。不斷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新領域,構建生態氣象新業態。(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林業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八、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將氣象工作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深化與中國氣象局部省合作機制,加強氣象高質量發展統籌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落實舉措,切實履行責任,細化工作方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統籌規劃布局。統籌氣象設施布局建設,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要把所需氣象設施納入相關專項規劃和工程項目,促進氣象資源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推進氣象領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實現供需適配、主體多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氣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加強投入保障。積極爭取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地方配套資金投入,共同推動全省氣象高質量發展,為全省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氣象局、省大數據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加強法治建設。健全氣象法規標準體系。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嚴格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省氣象局、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加強落實監督。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對本實施意見的監督評估機制,每年向省政府書面報告推進落實情況,適時報告重大項目進展和需要督辦事項,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大數據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貴州省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分享到:

文章評論

我有話說

已有 0 條評論

其他評論

0 1
跳轉至

農網頭條

【農網介紹】 【版權聲明】

主辦:貴州省人民政府

承辦:貴州省氣象局????支持單位:貴州省科技廳

版權所有:貴州省氣象災害防御中心

貴公網安備 52011502000181號 黔ICP備 16005811

聯系電話:(0851)85507983;96888????聯系郵箱:151808125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