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產業是一個富民產業,基地落戶望謨縣之初,我就立志要創出響當當的品牌,帶動更多群眾過上好日子?!蓖兛h紅太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愛良指著掛在墻上的規劃圖,若有所思。
21世紀初,楊愛良從浙江來到黔西南州,多年來一直在當地創業。2019年,紫望高速建成通車,楊愛良將目光投向望謨縣,投入1200萬元,在邊饒鎮建設了600多畝的百香果基地。
2022年,邊饒鎮百香果基地全年銷售額突破700萬元,產業帶動效應凸顯,不少村民到基地務工鼓起了腰包,村集體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增收53.4萬元。楊愛良這個浙江來的“貴州”新農人,也被當地群眾稱為“百香果大王”。
2021年,貴州省貴三紅食品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離職,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總經理人選,公司便向當地政府尋求幫助,希望給予人才支持。時任遵義新蒲新區農業農村局辣椒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的姜鳳經過思考,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從一個公職人員轉身成了職業經理人。
上任總經理,姜鳳大刀闊斧改革,優化公司人員、組織結構,完善、細化、下沉貴三紅全渠道運營銷售,“我們還把原來駐扎在上海的電商公司召回總部,現在正在進行全渠道鋪貨,整合資源線上線下共同發力。”她說。
姜鳳的一系列舉措,讓當時正處于困難的貴三紅緩過勁來?!半m然做農產品的利潤很難提升,經營中也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但是我會想辦法把企業做好,目標是把企業做到上市,或者達到上市的標準和規模,不負公司的信任。”姜鳳話語有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像楊愛良、姜鳳這樣扎根鄉村不斷拓展的年輕人,正是貴州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新未來。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各級黨委和政府也在積極探索鄉村人才的引進和培育路徑。
貴州各地涌現出一批鄉村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力,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人”,把傳統產業做成了朝陽事業,給農村帶來新技術、新理念、新活力。農業農村經濟大飛躍、農業農村發展質效大提升,切實推動全省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農村工作機制的重大創新。貴州始終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讓科技特派員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2023年,貴州選派超過2000名科技特派員,200余名各類產業導師赴基層開展服務。以“一縣一團”方式向有涉農任務的82個縣區選派科技特派團開展幫扶。2022年迄今,科技特派員共深入現場開展服務超10萬天,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6.8萬人次,指導服務企業(合作社)超7400家,幫扶農戶近5萬戶,為全省培養技術能手近萬名。
除了省級層面發力,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培養鄉村人才。在丹寨縣,當地組織引導了一批懂政策、懂管理、懂技術的老干部、老專家、老同志參與到鄉村振興中,成為建設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
“多虧張書記工作做得好啊,有了經濟來源,寨子的路修得更寬了,環境越來越好了,大家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龍泉鎮東街居委會五里橋自然寨村民汪永權細數著寨子的變化,交口稱贊。
汪永權口中的張書記,是丹寨縣龍泉鎮原黨委副書記張世勇,退休后,他到曾經聯系幫扶的龍泉鎮東街居委會,擔任東街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
在他的統籌協調下,東街居委會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固定資產物業管理、硒鋅商薯種植等產業,形成了支部帶動,群眾參與的致富產業發展格局。
近年來,丹寨陸續有多位退休干部擔任村“兩委”班子,他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5場(次),參與農業科技研究8次,建立科技服務示范基地5個,引領群眾通過發展產業走上致富道路。
近年來,榕江實施縣域“聚才行動”,推動校企合作,啟動“萬人行動”計劃,免費將非遺傳承人、留守婦女、村組干部、返鄉青年、搬遷群眾、弱勞動力等培養成“數字新農人”。截至目前,已開展培訓400余場次,培訓3.5萬余人次,培育了本地網絡直播團隊2200余個,帶動80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在榕江縣城邊上的安置社區“月亮山寨”,28歲的王江琴回家帶孩子期間,恰好遇上了縣里的電商直播培訓,從此走上了直播帶貨的路子。2023年借著“村超”的熱度,她的抖音賬號“榕江的江江”積攢了不少粉絲。
“去年5月份到現在賣了不少貨,有百香果、腌魚等,但現在我帶孩子不方便,后續賬號的發展,我可能會記錄我孩子的成長,然后轉型做母嬰類的賬號。”王江琴說。
“通過培訓轉變大家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掙到錢的觀念,我們希望更多人在家鄉也能夠掙到錢。”榕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申敏說。(記者 劉紹波)
一審:文劍
二審:付芳婧
三審:羅曦
文章評論
其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