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貴州農經網

首頁?>?新詳細信息

貴州農經網

當前位置:首頁 > 觀氣象 > 人工影響天氣

趨利避害潤澤民生!人工影響天氣成效顯著

人工影響天氣|時間:2023年06月26日 信息來源:中國氣象局 責任編輯:冷海燕 點擊量:

  6月26日至27日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現場會召開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行總結交流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

  近年來,各地氣象部門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國家糧食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支撐保障作用

  各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哪些好做法好成效?

  一起來看!

  糧食安全

  增雨防雹 保障糧豐農穩

  倉廩實,天下安。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載體,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守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組數據,昭示著人工影響天氣事業服務農業生產的拳拳初心: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氣象部門在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5091架次,火箭高炮增雨作業9萬次,實施人工防雹作業28萬次。氣象部門始終牢記職責、積極行動,讓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建設成果潤澤大地,助力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效益。

  增雨抗旱 天降甘霖潤民心

  2022年夏天,一場罕見的高溫干旱在大地蔓延: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綜合強度最強的高溫少雨天氣過程,連日的40℃以上大范圍高溫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

  大地喊渴,農民心焦,多地請求支援!

  中國氣象局專題部署、多方協調,一場應民需解民憂的氣象行動就此展開:組織9?。ㄗ灾螀^、直轄市)氣象部門和國家級業務單位共同會商、鎖定作業時機,迅速協調常駐內蒙古、甘肅、遼寧的增雨飛機馳援江西、河南、湖北等干旱嚴重省份,與六大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密切聯動、調動1.2萬名地面作業人員向干旱區域集結……氣象部門累計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50架次,作業影響面積66萬平方公里,為炎炎烈日下的廣袤農田灑下“甘霖”。

圖片1

  2022年針對南方旱情,多地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據統計,2022年8月1日至27日14時,全國共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102架次,累計飛行293小時。來源:央視新聞

  為緩解旱情注入“硬核”力量的背后,是氣象部門長期深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成果積淀。六十余年前,萌芽于吉林的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正是應農業發展需求而生;而今,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仍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不變初心。在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高位推動下,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提質增效,在田間激蕩回響——

圖片2

  2022年5月29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農民在田間收割小麥。近年來,當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保障糧食顆粒歸倉。圖/李宗憲文/朱宗峰

  是“解渴雨”,為糧食增產添底氣。

  吉林省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等均居我國前列,2022年全省糧食總產量突破800億斤。今年4月中下旬至5月,正值農作物播種至出苗的關鍵期,全省降雨持續偏少,部分地區出現旱情。

  為給作物及時“解渴”,吉林省氣象局迅速部署——從5月19日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與白城、松原、長春和四平等地氣象部門密切聯動,緊抓天氣過程開展空地協同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田間旱情。目前,吉林省人工增雨覆蓋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為全省糧食產量連續跨上700億斤、800億斤臺階貢獻力量。

  是“救命雨”,讓解除旱情有利器。

  6月,正值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生長關鍵期,興安盟旱情形勢嚴峻,部分地區達到重旱以上等級。對此,中國氣象局、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和興安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氣象局等積極開展聯合會商,確定自治區首個兩架飛機“立體交叉作業”增雨計劃,最大程度減緩旱情。

  監測顯示,截至6月11日20時,本次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達27.8毫米,全盟旱情基本解除,土壤墑情明顯改善?!案兄x氣象部門的暖心服務,我家的200畝玉米地保住了!”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聯豐屯種植大戶黨從喜終于舒展了愁眉。

  是“及時雨”,讓作物生長有力量。

  滇中及以北地區的秋糧栽播正在緊密進行,卻被氣溫偏高、平均降水較常年偏少7成以上的天氣拖慢了節奏。云南省氣象局從4月開始組織增雨飛機在麗江、大理、保山等地實施作業,在昆明、玉溪等8州(市)開展地面增雨作業。

  截至6月12日,兩架飛機累計實施增雨作業41架次,全省16個州(市)開展地面增雨作業2763點次。一場場“及時雨”,讓全省已栽種夏玉米、烤煙等地塊旱情得到緩和或解除,也為滇中及以北尚未完成秋糧栽播任務的地區實施滿栽滿插、查苗補缺提供了有利條件。

  防雹減災 趨利避害解民憂

  催云播雨潤澤大地,化雹為雨守護農田。氣象部門加大對糧棉主產區、設施農業區的防雹力度,根據瓜果、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情況,不斷完善人工防雹作業布局,創新、協同、高效的人工防雹作業,為高敏感農作物撐起“安全傘”。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防雹作業新模式。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是我國南方地區乃至全國冰雹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冰雹成為當地烤煙、蘋果等支柱產業發展的一大威脅。

  貴州省氣象部門以威寧為試點,在全省范圍建立冰雹上下游聯防機制,在冰雹源和路徑上游區域加大用彈量,及時抑制雹云發展;在以多普勒天氣雷達為主的區域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基礎上,通過廣泛應用局地預警指揮雷達,構建起防雹預警及時、指令傳輸通暢、作業指揮準確的基層作業和管理模式——“威寧模式”。

  “過去冰雹災害嚴重的時候,種植的烤煙基本無收益,有時本錢都收不回來,現在盡管偶有冰雹,但影響不大,每年收益都很好?!蓖幙h牛棚鎮烤煙種植戶李井榮笑著說。

  強化聯防聯動,織密協同一體防護網。

  陜西氣象部門圍繞冬小麥生長、春耕春播等特定需求,制訂分時段、分區域的特定目標空地協同跨市際聯合作業方案,并建立跨區域飛行計劃審批和重大服務空域保障“快速通道”。目前,陜西省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穩定在5萬平方公里,實現32個產糧大縣、26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5個特色產業優勢區全覆蓋。

圖片3

  陜西隴縣女子防雹連蘇家塬炮點的女民兵們進行作業訓練。圖/唐宇琨

  在同樣飽受冰雹災害影響之苦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氣象部門形成了地、縣、作業點三級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業務服務體系。2022年,阿克蘇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共應對70場強對流天氣過程,實施人工防雹增水作業210次,受災面積同比減少171.15萬畝,經濟損失同比下降77%,770萬畝棉花等經濟作物得到有力保護。

  堅持因地制宜,注入減災增收新活力。

  “那年家家戶戶損失慘重,蘋果幾乎絕收。”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種植戶楊雙牛對1992年的那場冰雹災害記憶猶新。

  崗底村以盛產“富崗蘋果”而聞名,冰雹是制約當地蘋果產業發展的一大自然因素。內丘縣氣象局在崗底村蘋果園區建成了首座小氣候觀測站,并建設標準化人工防雹作業點,炮手24小時輪流值班,緊抓有利天氣過程進行人工防雹作業。2022年,在氣象服務的助力下,全村215戶村民人均收入達43000元,曾經的貧困村變成“富裕村”。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氣象部門將繼續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全方位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業能力,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森林防火

  用好云水資源 護佑綠色林海

  當前,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多等因素影響,世界多國森林草原大火等巨災頻發。我國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同樣面臨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疊加的嚴峻挑戰。

  森林草原防滅火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部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灑下“甘霖”。

  下好先手棋防患于未“燃”

  把火災隱患解決在“源頭”,是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關鍵。

  干旱是森林草原火災的“推手”,人工影響天氣則為源頭防范火災風險提供了可選方案。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人工影響天氣“播雨”減災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文件接連出臺,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

  各級政府紛紛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繼印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文件,建立了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工作機制。

  中國氣象局高位部署,各級氣象部門加強主動、互動、聯動,持續提升全鏈條全環節工作效率和質量。

  氣象部門想在前、做在前,當好森林防火氣象服務的“前哨兵”。今年春季,遼寧省防滅火工作形勢復雜嚴峻。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關于切實加強當前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提示函》。省氣象局于3月29日進入春季森林草原防滅火氣象服務特別工作狀態,與省森防指聯合發布高森林火險預警12期,發布火場氣象服務專報4次10期。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密切監視天氣形勢變化,抓住有利時機開展空地聯合增雨作業,累計增雨量達8.138億立方米,有效降低森林火險等級。

  在吉林,今年以來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沙,3月達到歷史同期高溫第2位,入春以來全省出現10場較大范圍的大風沙塵天氣,火險形勢異常嚴峻。各級氣象部門防患于未然,陸續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應急演練,長白山氣象局、白山市氣象局聯合參加長白山管委會森林防火指揮部組織開展的春季森林撲滅火應急演練,依照流程實時開展氣象監測、信息收集及數據傳輸工作。

  4月2日至4日,河北省迎來春季首場透雨。在本次降水過程到來前,太行山、燕山山區森林火險氣象等級持續偏高,林火多點散發,森林防火形勢嚴峻。河北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人員研判作業時機和催化影響區域,滾動訂正作業方案,積極協調空管部門,保障飛機作業順利實施。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強化與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業務聯動,與京津冀區域業務聯合,協同北京、天津聯合制訂作業方案,在張家口地區和唐山地區開展作業3架次,有效提高天氣條件利用率,降低森林火險等級。

  5月13日,黑龍江省伊春市氣象局抓住有利時機,組織運12B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飛機在松嫩平原東北部到小興安嶺南部開展飛機增雨作業。這也是小興安嶺地區首次開展飛機增雨作業,效果明顯。伊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立新致電感謝。

圖片4

  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守護綠色林海意義重大。今年春季,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及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有效降低森林火險等級。圖/李哲文/張曉卿

  服務全流程護佑一片“綠”

  隨著我國各地綠化護林力度不斷加大,林內可燃物載量有增無減。當火災發生時,人工影響天氣同樣能夠成為火災撲救的有效助力。

  這是三支氣象“應急先鋒隊”——5月27日17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三桷埡鄉雞毛店村麥熱依陡巖突發森林火災,天干風大,火勢迅速蔓延。涼山州氣象局派出激光測風雷達組,木里縣氣象局派出應急監測組和人工增雨組,三支“應急先鋒隊”迅速奔赴現場。6月3日,歷經7個晝夜艱苦奮戰,大火成功撲滅,轉入看守階段。6日2時,增雨時機終于到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在離火場最近的三桷埡作業點開展兩輪人工增雨作業,火場附近降下小到中雨,降低了大火復燃的可能性。

  這是路途遙遠的“強”支援——“完成任務,返程!”2022年8月28日,貴州省遵義市氣象臺副臺長唐海在朋友圈發出感嘆,在奔赴赤水6天后,他們順利完成了當地森林火災現場撲火氣象保障服務。2022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合江縣車輞鎮舊橋村發生森林火災,大火快速侵入貴州省赤水市境內天臺山,嚴重威脅山下赤天化紙業、鄰近化工企業及當地居民安全。25日,監測到現場有弱降雨條件后,赤水市氣象局與合江縣氣象局聯合開展人工增雨作業。29日,森林火災明火已滅,現場火情得到有效控制。

  這是面對干旱持續的聯動應對——今年春季以來,云南全省降水持續偏少,森林防滅火形勢嚴峻。麗江、玉溪、大理、楚雄等地相繼出現森林火情。面對嚴峻形勢,各級氣象部門密切聯動,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聯合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相關州市加密開展作業條件和時機會商。今年以來,云南氣象部門實施飛機增雨作業32架次,全省16個州(市)開展地面增雨作業2281點次,空地結合影響區面積約為25.4萬平方公里,為撲滅森林火災提供支撐。

圖片5

  6月5日至7日,云南省瀾滄縣氣象局組織業務人員到勐朗鎮馬鞍山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固定作業點開展增雨作業。圖/白曉東

  這是面對邊境大火的及時堵截——4月8日12時15分,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值班人員在防火遙感監控平臺上發現疑似火點,在大風作用下,火勢迅速向中蒙邊境線蔓延,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興安盟阿爾山市、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先后發生邊境草原火災。內蒙古氣象部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并向多個相關部門提供專項服務產品。三地氣象部門密切關注前線火情,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火情發展形勢,抓住有利時機開展增雨(雪)作業,助力邊境火災堵截。4月12日,燃燒近4天的草原大火得到控制,中蒙邊境火場可視范圍內均無明火,火情對我國境內未造成影響。

  水庫蓄水

  開發云端活水 取用“空中水庫”

  2022年夏天,我國南方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事件,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嚴重。當年7月,“汛期反枯”一詞成為長江流域眾多河流和水庫的寫照,多處河流水位創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一些水庫水位跌至“死水位”……

  面對嚴峻旱情,多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助力干旱區域水庫補水增容,為人畜飲水、工農業生產用水等提供保障。

  為南水北調蓄水工程送上“及時雨”

  位于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水域橫跨鄂、豫兩省,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通水8年多來,已累計向20多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調水超500億立方米,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然而,被譽為“京津大水缸”的庫區水源地在2022年夏天卻“饑渴難耐”。2022年7月及后續一段時間,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出現重度以上氣象干旱,土壤嚴重缺墑,農業生產受到影響,人民生活用水困難。據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監測分析,2022年8月24日,丹江口水庫水位降至157.04米,若不及時“補水”,將影響南水北調中線輸水。

  這種情況下,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已無法滿足需求。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門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積極行動,一方面主動對接空管部門,一方面及時統籌全國資源進行“補水”增援,調派3架國家級高性能增雨飛機前往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及陜西安康機場,作業范圍完全覆蓋進入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的云團。

  “在協同作用下,同一片云系,增雨時間從之前的2至3小時延長到6至9小時,而且在暖云和冷云共同催化作用下,增雨效果更加明顯。”湖北省氣象局首席人工影響天氣服務專家李德俊介紹。

  同年8月27日,氣象部門抓住增雨良機,在丹江口水庫匯水區開展大范圍跨區域空地聯合增雨作業。截至2022年8月31日,圍繞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共實施人工增雨作業16架次,累計飛行45小時。在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與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及時降下的“救命水”,為緩解高溫旱情、增加水庫庫容、保障人畜飲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圖片6

  2023年以來,圍繞丹江口水庫匯水區,湖北省氣象部門開展飛機增雨作業2架次,累計飛行約8.5小時,地面作業33次,累計影響面積約5.532萬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約10.35億噸。圖/文劉志勇

  為水庫增蓄提供氣象支撐

  隨著全球變暖,夏季高溫熱浪事件日益頻發,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國氣象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年平均云水資源(含水汽)為22萬億噸,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我國可開發的云水資源每年達2800億噸,相當于7個三峽水庫的水量。

  如何用好“空中水庫”,將飛雹化為細雨、讓甘霖潤澤大地,成為氣象部門重點攻關的方向。

  “3、2、1,發射!”4月28日20時,云南省馬關縣氣象局人工增雨作業人員抓住有利時機,在馬鞍山水庫、達號水庫周邊作業點成功實施了人工增雨作業。

  今年以來(截至5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97.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4.8%,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1月1日至5月底,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平均降雨量僅23.1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少85.6%,云龍水庫干旱問題直接威脅著昆明市主城區800多萬人的生產及生活用水安全。

  應對旱情,云南省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水庫補水。3月至5月,祿勸縣氣象局在云龍水庫周邊7個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點實施增雨作業27點次,增雨效果顯著,平均相對增雨率達18.2%,有效緩解了當地干旱,解決了水庫增蓄等問題。記者從昆明市防汛辦獲悉,截至5月30日,云龍水庫蓄水量為1.48億立方米,可基本保障昆明市供水。

  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高位謀劃,以及地方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合力推動。2020年1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

  擲地有聲,回響有力。2021年,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成立,氣象部門強化國家級業務龍頭引領和科技支撐作用,持續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轉型發展,統籌推動六個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建設。初步形成空地協同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量,逐步建成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云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增雨飛機機群初步建成,實現了反應迅速、協同高效的跨省作業。

  今年4月20日,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人工增雨試驗基地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正式掛牌的人工影響天氣生態用水試驗基地。該試驗基地將通過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水源涵養、水庫增蓄與生態保護修復提供精細化氣象保障,探索人工影響天氣在生態保護、生態用水、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中的保障服務作用,用先進的氣象技術手段減輕極端干旱事件的不利影響。

  為枯水期水資源調度做足準備

  對于許多人來說,除非生活用水受到影響,大多數時候對于旱情的感受并不強烈。尤其是夏季汛期來臨,“龍舟水”、梅雨、臺風等往往會帶來大量雨水,不少網友好奇:“雨水豐沛的南方,為何也要通過人工增雨蓄水?”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研究員樓小鳳表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困擾我國多地發展的難題。比如,南方一些地區汛期降水多,容易引發洪澇災害;而汛期一旦結束,降水就會變得很少。這就要求當地在汛期防洪的同時,也要做好水庫蓄水管理,為枯水期水量調度做足準備。另外,在一些對流性降水過程中,連續性、大范圍降水較少,局部陣性降水特征顯著,很難形成地面徑流,即使在汛期,一些庫塘也會出現蓄水不足影響用水的問題,需要依靠人工增雨為水庫增容蓄水。

  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夏季持續高溫熱浪、雨季少雨的現象在世界各地時有出現,這對水資源的調度利用是重大考驗。以前,調水主要是空間上的,比如我國的南水北調,未來,把握時間維度上的調水也將是重點之一。

  在枯水期來臨前,通過人工增雨(雪)提前做好水庫蓄水,巧妙調用云端“活水”,是解決不同季節降水量不均衡問題的良策。

  水資源格局往往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受季風性氣候影響,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樓小鳳表示,蓄水型人工增雨和抗旱型人工增雨都是人工增雨,但還是有區別,抗旱型人工增雨主要著眼于旱區面雨量的變化,而蓄水型人工增雨除關注水庫流域面雨量的變化外,還要關注水庫入庫量(或水位)的變化。

  順應時代之需,回答民生之問。挖掘利用云水資源,是利國利民的舉措。未來,氣象部門將在奮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全面提升防災減災、供水和生態安全綜合保障能力,護佑水資源“生命線”。

  生態建設

  “扮靚”此間青綠 “增色”千里江山

  從借助先進探測技術找到“雨做的云”,到研制成功雷達指揮、自動發射、立體播撒的地面作業系統,再到中國第一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首飛成功,中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越來越成為修復生態環境的有生力量。

  黃河源頭第一縣 人工增雨添生機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素有“千湖之縣”的美譽,也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被譽為“黃河源頭第一縣”,曾經流水潺潺,一年陰雨300多天、降水均勻。但到2003年,黃河源區年均降水只有24.1毫米,蒸發量卻高達429.9毫米。“什么時候下雨”成了困擾當地百姓的問題之一,加上草場大面積退化,降水越來越少,不僅大河兩岸的植被生長情況堪憂,肆虐的風沙也隨之而來。

  2022年春夏,青海多地晴熱少雨,持續的炎熱天氣曬蔫兒了瑪多縣的草原植被。這時,生態保護型人工增雨作業開始了。烏云密布之時,作業飛機呼嘯而過,懸掛在機翼下方的焰條被點燃,增雨催化劑播撒到云層中,轉瞬大雨傾盆而下。

  這樣的雨,10年間下了500多場。每年5月至10月,是三江源地區牧草生長和生態恢復的黃金時段,氣象部門會擇機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就這樣,由云生雨,一滴滴雨涵養了一片片湖,人工增雨也為瑪多縣帶來了一派生機。

圖片7

  2023年4月1日,青海省人工增雨作業飛機在三江源地區開展作業。圖/文金泉才

  青海三江源地區作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其空中云水資源量占青海全省的74.8%,高于全國平均值,屬于空中云水資源相對豐沛地區。2016年至2021年底,青海省氣象局租用人工增雨作業飛機,在三江源地區共開展飛機作業133架次,累計飛行作業時長達465小時,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持水源涵養起到了積極作用。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21年青海湖豐水期湖泊面積達4637.6平方公里,為近10年來面積最大。受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響,截至2020年,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植被面積增加6.77%。

  保護西北生態屏障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在我國西北地區,既有對中國的生態狀況及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青海三江源,也有“中亞水塔”之稱的天山山脈,天山降水豐沛與否深刻影響著中亞地區生態環境;祁連山區降水更是河西走廊及其下游地區的重要水源,在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氣象力量,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試點遍布祁連山、三江源、天山、丹江口等典型區域。在重點生態保護區,氣象部門持續開展大范圍常態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及時補充生態用水,為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提供氣象支撐。

圖片8

  近年來,陜西省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秦嶺生態建設提供氣象支撐。秦嶺生態環境逐年向好,植被覆蓋度達98.56%。圖/陶方文/劉娜

  祁連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試驗示范基地建成,于2019年在祁連山完成首次穿越探測飛行。2020年至2022年,在重點生態保護區每年平均開展地面增雨作業約400次;組織實施飛機增雨(雪)作業12架次,為祁連山區增加降水約8.6億噸。初秋時節,甘肅武威青土湖碧波蕩漾,水鳥成群,從寸草不生到綠水環繞,這背后離不開默默守護祁連山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者。當前,祁連山區有96.7%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呈增加趨勢,其中,中部、東部部分地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平均每年增加0.5以上,植被生態質量改善明顯。

  在新疆,以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天山生態保障區等為重點,圍繞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不同服務需求,結合云水資源特點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實施以飛機為主、地面為輔的人工增雨(雪)作業,提升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自2016年1月起,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組織克拉瑪依、庫爾勒、吐魯番、和田、若羌、阿勒泰等基地,積極開展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249架次,作業飛行近1233小時。自2020年起,作業影響面積由50萬平方公里擴大至60萬平方公里,年均增加降水量約9億噸至12億噸。

  保護生物多樣性 打贏藍天保衛戰

  除了生態涵養與修復,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也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治理大氣污染等。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一條長18公里的泗河綠色發展帶,引來青頭潛鴨、震旦鴉雀等珍稀鳥類繁衍棲息。兗州區氣象局與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兗州分局簽署合作協議,在泗河生態廊道兗州段配置了9套自動氣象站設備,聯合開展濕地周邊地區旱澇特征研究,并在濕地植被生長黃金期,以人工增雨作業的方式為濕地“解渴”。

  1958年,在重慶縉云山開展的燃燒碘化銀影響云層試驗,揭開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序幕。幾十年后,“藍天行動”人工增雨作業試驗在重慶正式啟動,微波輻射計、多普勒雷達等地基特種觀測網全面建成;新型自動化火箭發射架、自動化高炮、“國王”增雨飛機相繼亮相……

  重慶市氣象局堅持“每次過程不放過”,與市環保局聯合開展環境氣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會商,抓住每一次有利作業機會。2017年至2022年,共組織開展飛機作業102架次,累計飛行290小時,增雨作業1080炮(箭)次,發射火箭彈3074枚,主城區藍天天數逐年上升。

圖片9

  近年來,重慶市氣象局大力實施“藍天行動”人工增雨作業,助力提升城市空氣質量。數據顯示,重慶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上升,2022年達332天。圖/張云文/蒲希

  一審:羅忠顯

  二審:邱曉瑜

  三審:付芳婧

分享到:

文章評論

我有話說

已有 0 條評論

其他評論

0 1
跳轉至

農網頭條

【農網介紹】 【版權聲明】

主辦:貴州省人民政府

承辦:貴州省氣象局????支持單位:貴州省科技廳

版權所有:貴州省氣象災害防御中心

貴公網安備 52011502000181號 黔ICP備 16005811

聯系電話:(0851)85507983;96888????聯系郵箱:15180812582@163.com